少林武校:我們的武術我們的根
武術特別講究"腳下有根",值得我們注意。
少林武術與西方武術技術上的本質區(qū)別是它們的步法步型。換句話說,少林武術與西方武術技術上的其它差異,都源于它們步法步型上的差異。
少林武術是一種靜態(tài)型的武術,靜態(tài)的特征表現(xiàn)在搏擊技術上,是強調下盤穩(wěn)固,腳下要有"根",站樁是無例外的入門初步。少林武術又主張"形不破體,力不出尖",靠不失重來求取平衡。于是少林武術步法都是單腳交替移動,無論進攻、退卻或起腳,都是或雙腳同時著地,或一只腳處于運動和離開地面狀態(tài)時,另一只腳處于靜止和接觸地面狀態(tài)。雙腳同時脫離地面的那種騰空飛擊,多半是功夫武俠電影中的夸張?zhí)摌嫞聦嵣吓紶柕拇嬖?,只是敗中求勝的無奈,所以它應該被看作靜態(tài)被破壞時努力恢復靜態(tài)的方式,而不是突破靜態(tài)的方式。
西方武術是一種動態(tài)型的武術,動態(tài)的特征表現(xiàn)在搏擊技術上,是上體前傾,兇猛沖打,強調不斷運動調節(jié)來保持平衡。如拳擊的步法,主要是雙腳同時移動,無論進攻退卻,都是兩只腳要么均處于運動和離開地面狀態(tài),要么均處于靜止和接觸地面狀態(tài)。由于強調步法靈活,動靜轉換太頻繁--即不斷地跳動,所以拳擊步法可以認為基本上一直處于動態(tài)。雖然拳擊進攻、退卻、橫移也有單腳移動時,但那只是半步,并不是交替移動。西方武術是一種動態(tài)武術,所以類似騰空飛擊這樣的技術,最使西方人神往并易于接受。
不同的生態(tài)類型的作用,形成了最初的不同的文明,同時肯定也使不同民族的體質和生理狀況產生某些差異。農耕固定于土地,干農活用手的時候遠遠超出用腳的時候;而草原、叢林、海洋民族在進行游牧、狩獵、商業(yè)活動時,則用腿跋涉的時候要多得多。中國人腿相對較短,西方人腿相對較長,可能有這樣的原因。
阮紀正先生認為:"傳統(tǒng)武術基于黃色人種,講究五短身材,顯示腰圍大腿的正三角陰性體型,人體重心較低,體現(xiàn)戀土歸根的農業(yè)民族心態(tài)。競技拳擊基于白色人種,強調身高體重,突出胸圍手臂的倒三角陽性體型,人體重心較高,體現(xiàn)離土超越的工商民族形態(tài)"。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
西方民族的生活工作作風是進取、冒險、開發(fā),帶有積極的特征;中國民族的生活工作作風是自足、穩(wěn)定、內守,帶有穩(wěn)健的特征。顯然,不管是從民族心理還是生理的角度看,東西方武術技術的基本特點均與之完全吻合與一致。心理上求進取的,表現(xiàn)在行為上當然是力主運動;心理上求自保的,表現(xiàn)在行為上當然是力求穩(wěn)定。倒三角型一橫在肩,重心極高,要靠降低重心來求穩(wěn),便顯得太費力,當然用腳步的快速移動來調節(jié),最好不過;正三角型一橫在臀,重心很低,要靠移動步法來調節(jié),便顯得太笨拙,當然用下樁求穩(wěn)的方法來加固,再好不過。
所謂下樁求穩(wěn),依存、附著、卷縮于"根",表現(xiàn)在步型步法上,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弓、馬、仆、虛",亦即弓步、馬步、仆步、虛步。
少林傳統(tǒng)武術的站樁重根,與中國農耕文明的戀土歸根,某種一致并非偶然。
招式的區(qū)別不是最重要的,甚至風格的差別也不是,中國武術諸門諸派招式不同,風格各異,但它們搏斗時的節(jié)奏是一樣的。而西方武術搏斗時的節(jié)奏,便與中國武術迥然不同。不用太細心,稍加留意便可以發(fā)現(xiàn)和區(qū)別東西方兩種武術的兩種節(jié)奏。而造成兩種節(jié)奏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它們不同的步型步法。
由少林武術的難于被改造,以及與其它武術的難于融合,亦可看出少林武術與其它民族武術的迥異,以及它的本質特征的牢固確立。
傳統(tǒng)武術的沉身下樁或虛步含機的姿勢,并不是想當然憑空創(chuàng)造出來的,也不是人為的藝術化的塑造,它是中國古人千百年實戰(zhàn)實踐的經(jīng)驗與規(guī)律的總結。在講"根"的中國人看來,只有沉身下樁或虛步含機的姿勢,才能和其它手段一起,構成對身體下盤的有效防護。
整個身體盡量依存、附著、卷縮于"根",才能盡量少地暴露給對方打擊目標。于是,這種姿勢就成了傳統(tǒng)武術的基本戰(zhàn)斗姿勢。表現(xiàn)在套路演練中,就是步型步法始終是在弓、馬、仆、虛之間變換,極少或根本沒有直身直腿站立起來的姿勢出現(xiàn)。諸門諸派,幾無例外。弓、馬、仆、虛的原初和核心意義,就在于講"根"的少林武術用下樁來防御,而不同于講動的西方武術用移動來防御。
習練西方武術者,雙腳同時移動,自然都起腿不便。無論向前后左右哪一個方向,雙腳移動運動過程中都無法起腿。都是高重心姿勢,攻擊出發(fā)點在上肢,自然也都不會去攻擊對手下盤。但縮于"根"、低重心的中國武術,卻能照準下三路猛打。交替移動雙腳,又使得進退中任何時候都能發(fā)腿。少林武術在這一點上大占便宜,勢在必然。
少林武術鄙薄直來直去的拳腳,蔑稱之為"光棍手",大量的勾掛、沾粘、擒拿動作,在系統(tǒng)內部的對抗交流中充分顯示了威力。對手也是習少林武術的,總會至少一條腿接觸地面,手法、身法、腿法變化再多,就整個身體而言,仍是靜態(tài)的,仍有一條力道貫立于地面。這條力道就是"根"或通向"根"。
搭住或扣住了這條力道,實際上就是掌握住了這條"根",從而就容易控制住對手。但西洋拳擊雙腳同時移動,雙腳一動,全身整體都動,力道沒有豎立一點于地面,根本沒有所謂"根",身體整個在空中飄忽,很難搭住或扣住,大量勾掛、沾粘、擒拿等技術根本無從發(fā)揮。東西武術交流中,靜態(tài)的少林武術,往往便身不由己地陷入了和動態(tài)的西方武術進行速度、力量較量的境地。
(聲明:本站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會盡快處理。)
熱門問題
- 少林小龍武校2025年第二期教練培訓班舉行第三講 中華武術與民族精神
- 少林小龍武校2025年第二期教練培訓班舉行第二講 少林拳史
- 少林小龍武校2025年第二期教練培訓班開班 栗勝夫教授主講武術文化
- 少林小龍武校邀請河南大學教授栗勝夫與武教部人員座談交流并指點迷津
- 少林小龍武校劉鑫源 揭陽少年武夢綻光芒
- 少林小龍武校300名學生奔赴象山影視城 將在電影《王者天下》中展示武者風范
- 少林小龍武校舉辦散打友誼交流賽,三校學子以武會友
- 少林小龍武校邀請登封市關工委副主任李彩云為教職工進行法治教育培訓
- 登封市2025年春季學校食堂食品安全培訓會在小龍武校召開
- 河南少林小龍武校武教全托部舉行部風部貌展示活動